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:50%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
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中给出了一份数据:
新冠疫情发生以来,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,9000万焦虑症患者,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。
对此他提醒道: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,因此,在当前的社会环境,经济下行压力下,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,及时调节情绪,保证睡眠。
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:
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.8%,其中抑郁症为3.4%,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,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,其中40%患有抑郁症。
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%;50%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,其中又有41%曾因抑郁休学。
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。
当学业繁重、自我要求过高、压力过大时,他们就很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症状,比如失眠、焦虑、困倦、提不起精神、甚至出现头痛呕吐等躯体化症状。
然而,因为孩子们阅历不足、或是羞于开口,在遇到困难、挫折、焦虑的时候往往难以向家人开口,不愿意透露病情,不愿意就医,默默憋在心里独自承受。
久而久之,内心积郁不得解,便陷入抑郁。
所以,在抑郁症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的今天,作为家长,亟需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调查研究表明:63%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、控制、忽视、缺乏关爱、冲突或家暴。
这说明,家长对孩子抑郁情绪的产生、加重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。
当孩子情绪出现变化时,可怕的不是抑郁情绪本身,而是家长的不重视。
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,却很难看到表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。
一旦发现孩子状态不对,就简单粗暴的把孩子出现各种异常问题定性为“不爱学习、青春期叛逆、意志力薄弱、贪玩”等等。
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情绪变化是想博得家长、同学或者老师的关注,或是无病呻吟,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有点压力而已,从不把疏导孩子这事放在心上。
他们总觉得,孩子是无忧无虑,没有烦恼的,只要做好这个年纪该做的事,好好学习就可以了。
殊不知,孩子的心思其实是非常细腻敏感的。
长此以往的不理解,更容易导致孩子孤单、焦虑、抑郁,甚至出现自残、自杀等倾向。
因此,在与孩子相处时,家长需要格外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。
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,及时采取预防措施,避免出现“只治疗,不预防”的情况,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关心、教育和干预。
家长要及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,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。
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劲,或是有无缘无故的疼痛、情绪变化无常、暴躁伤人或伤害自己、睡眠差、精神恍惚、经常伤心落泪等情况时。
要给予孩子有效的关注和引导,耐心陪伴孩子,解开孩子心结。
如果问题实在太过于棘手,自己无法解决,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避免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