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,最忌讳这种行为,如果您有,请及时改掉!
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:让人感到窒息的家庭是什么样的?
其中一个回答,收获了无数的点赞:
起床晚了会被说,东西放错会被说,吃饭穿衣会被说,有时候就连站着坐着都会被说,无论我怎么做都不对,爸妈总有切入点唠叨我、数落我、批评我。
只是看这段文字,都令人感到窒息,想象一下,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,内心得有多崩溃?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很多父母都会走入“爱唠叨”的误区。
他们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,毕竟唠叨的内容常常是“快点睡觉、快点吃饭、你穿这个冷”等等。
但孩子往往并不领情,甚至出现叛逆的心理,跟家长对着干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因为本质上,唠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,而这一点,孩子也能感受的到。
于是,这些唠叨就会化为孩子耳中的噪音,让他们感觉无聊,烦躁,从而产生反感。
王阳明曾经说过:知道了做不到等于不知道。
同理,关心了却没有帮被关心者解决问题等于没关心。
因此,家长在和孩子相处、交流的时候,还是少唠叨为妙。
否则,很容易“收获”一个封闭自己、拒绝交流、厌恶父母、事事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。
那么,如果真的很想关心孩子,到底应该怎么做呢?
01叮嘱点到为止。
在日常生活中,几乎是所有人都害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不听的人。
所以,当家长出于好的出发点想要叮嘱孩子某件事时,应该做到点到即止,不要反复说教,没完没了。
父母只要稍微提一下,孩子就会明白了,讲得太多了,孩子反而会产生“你越说我越不做”的心理,最后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同时,也要注意叮嘱的语气。
你关心孩子,不代表孩子就是欠你的,即使是长辈,也不要居高临下的叮嘱孩子,不要觉得自己关心孩子孩子就该感恩戴德。
用一颗平常心,用寻常的语气,告诉孩子想让他做什么,就可以了。
02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助。
当孩子面对问题时,家长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,用自己的经验去命令、指挥孩子该干什么。
那种方法也许适合你,但不一定适合孩子。
这个时候,尝试一下最简单的办法:沟通,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询问孩子有什么可以帮助,按照孩子需要的去做,不自己臆想出其他的“好办法”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。
如果孩子说自己想静一静,不希望被打扰,那父母就不要继续对孩子唠叨、催促孩子,冷静下来再思考,可能更容易想出破局之法。
03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。
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,会表现得高高在上,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,不应该那样做,命令孩子应该做这个,不允许做那个,以此来展现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和统治力。
但是在孩子看来,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、空泛的大道理。
当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时,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这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,或是想要控制自己的人生,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。
所以,父母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,把“唠叨”变成互动式交流。
把“指点江山”变成“通力合作”,把“指挥命令”变成“友善沟通”。
给孩子尊重和平等,孩子才更容易听进去你的话,接受你的建议,你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