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背后的三个心理需求,家长一定要知道。
孩子缺少的心理需要,在游戏里都能找到。
通过心理学动机理论,一起来了解孩子为啥喜欢电子产品,对游戏那么沉迷?
动机理论是解释一个人愿意从事某种行为的原因,其中「自我动机理论」认为,我们所有人的心理健康都需要三样东西——胜任需要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。当我们得不到这些东西时,我们会在其他地方去满足。
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、希望他学习积极能动、或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,那就看看孩子有没有缺这三种“心理需要”。
孩子缺失“胜任需要”。
孩子有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?父母有没有望子成龙的期待?你会不会跟孩子说——“你这成绩不行,不然考不上好学校”、“你这成绩还差的远啊,不如班里那谁谁谁”、“你怎么除了玩,啥也不会"......
这些话,听起来很耳熟啊,简直就是阻碍孩子心智成长的毒药。
每当父母一次次这么说的时候,孩子就会出现各种无力感或没用的感觉,如果孩子意识到,他们不能胜任学习或学校的活动时,他们就会从别处寻找这种能胜任、或能产生满足感的需要。
而父母给不到孩子的“胜任需要”,游戏可以给到,这也是为啥,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,能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原因。
想一想,游戏的设计里,不就是考虑到要让人有胜任感和“赢”的感觉嘛?
孩子缺失“自主需要”。
很多孩子真正能够独立自主的时候,大概也是高中或成年后了。
在这之前,家庭作业、学习目标、培训班、父母的安排占满了孩子的每一天,可以说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没有。
尤其是当本该属于孩子的学习任务或活动被父母包办时,那孩子自然是没有机会体验自主性成长需求,或者,当孩子整天都被安排好日程,受到各种限制时,他们就会寻找一个可以感受到能动和自主的地方。
这也是为啥游戏或电子产品能让他们着迷的原因。
我发现那些玩游戏的孩子,在游戏里都感觉自己是大神啊,因为他们都有能够掌控的感觉。
同样,如果父母能够适当“放权”给孩子,教他们独立自主意识,比如学会自己去做选择、做决定、做计划,相信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能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。
孩子缺失“关系需要”。
心理学很多研究证明,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玩耍娱乐,少不了社交,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归属和亲密有着最本能的需求。
而去玩耍——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放到群体中,通过人际关系或互动来学习、观察、理解别人,同时也被别人接纳。
所以,交朋友、玩乐成了每个人都需要的日常活动。
但是,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玩,甚至都还成了“社恐”。
如果一个孩子除了每天被安排学习,或是居家宅着,当他们无法获得这种关系需要时,他们会去哪里找呢?
答案就是那些网络社交平台,所以游戏、媒体也成了他们分散精力的原因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,你会发现所有社交平台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“人的归属感”来设计的,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地营造各种氛围来留住用户,增加活跃度和互动体验等等。
所以,想让孩子少玩游戏,少用电子产品,就尽可能地带孩子出去玩耍,让他走进社会团体中,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活的乐趣,从而远离游戏或虚拟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