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儿童抑郁症 让孩子尽量远离
当我们提到抑郁症的时候,多是关注成年人的精神状态,而常忽视儿童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。
对很多人而言,童年期抑郁症,几乎是闻所未闻。
“小孩子怎么会抑郁?”“他们有什么值得抑郁的?”,“心情低落是正常的,孩子长大就好了”。
而数据告诉你,儿童抑郁症不再耸人听闻
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,目前全球有3.5亿抑郁症患者,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。预计2020年,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致残疾病。而这些数字的背后,不止有成人,还有孩子。
我国目前约有20%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,其中4%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。
在美国,大约每33个孩童中有一个患抑郁症,这在10岁以下男孩里面尤为显著;大约每8个青少年中有一个患抑郁症。
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,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∶2。
这些数字,让人感到无比悲伤,那名为[抑郁症]的大黑狗,已趁我们毫无防备时悄然入侵了孩子们的世界。
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大意别以为抑郁症不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
抑郁症这条大黑狗到底有多可怕?它可怕得连3岁的小孩也不放过。
福建《东南早报》曾刊登一则新闻:泉州曾出现的年纪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是3岁!谁又能相信,3岁的孩子会患上抑郁症?
抑郁症,是可怕的。但更为可怕的是,抑郁症肆虐人间,而很多人却对它几乎一无所知。
一旦孩子戴上了抑郁症这个枷锁,未来将难以解脱,作为父母,关于儿童抑郁症的存在、成因、症状、对孩子的影响、如何预防解决,你都不可轻视或忽略。
儿童抑郁症的成因
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,常以焦虑、烦躁及行为障碍为其主要特征,对儿童心身健康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。
儿童、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,诊断难度大。专家也难以确定什么样的孩子会更容易得抑郁症,但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导火线:
1、遗传因素
家族遗传性因素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,约50%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。
抑郁症儿童在发病以前,个性往往比较倔强、违拗,或表现被动、无能、依赖和孤独。此外,父母死亡或离婚等事件也可使儿童产生抑郁症。
2、意外事件
某种客体如某人或某物的丧失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因为这个人或事物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,以至于儿童把它看成与自己是一体的。
当如此重要的人或物一旦不复存在,如父母的分离死亡等,就会引起儿童强烈的矛盾情感,并由此转化为对自身的敌意感,从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。
3、认知因素
儿童的认知在形成抑郁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儿童早期的经历如分离、丧亲、缺乏母爱和家庭的温暖等等易造成一种消极的认知背景,一旦儿童遇到挫折时便倾向于贬低自己,产生无能、绝望的情感体验,并且对事物做歪曲和夸大的理解。
消极的认知构成了抑郁症的易感性机理。
4、荷尔蒙分泌发生变化
学龄前孩子也会得抑郁症,不过更多诊断有抑郁症的儿童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。
这个阶段正是荷尔蒙发生变化的时期,男孩与女孩得抑郁症的比例大致相当,但是在十几岁和进入成人期时,女孩得抑郁症的比例提高,是男孩的两倍。
变化的荷尔蒙以及社会的期望是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所在。
儿童抑郁症的症状
儿童抑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抑郁、慢性抑郁、隐匿性抑郁三种。
1、急性抑郁
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,如父母突然死亡,遭受意外灾害,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。
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,发病时忧郁症状明显,如整天流泪、动作迟缓、声音低、食欲不振、乏力、失眠、恶梦、日渐消瘦,常常独进独出,不与其他儿童交往,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。
2、慢性抑郁
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,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,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。
病前适应能力差,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,表现为胆小、害差异、容易受惊、不合群、学习成绩下降,睡眠少而浅。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、表情淡漠,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。
3、隐匿性抑郁
这一类儿童的抑郁症状常常相当隐匿,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,如不听话、多动、执拗、反抗、攻击、不守纪律、学习困难、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。
也可出现头痛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厌食、过食、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。多数儿童忧郁不明显,但有的儿童可周期性地出现抑郁症状。
儿童抑郁症的症状
抑郁症对不同年龄孩子,影响也会各有不同:
1、婴儿期抑郁症
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,主要与母子分离有关,患儿首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、易激惹、四处寻找父母、退缩、对环境没有兴趣、吃奶差、体重不增、睡眠减少。
2、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
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可使患儿易激惹、社交行为退缩、不愿上幼儿园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、食欲下降、易生病,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。
3、学龄期儿童抑郁症
学龄期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常性格孤僻、不合群、和同学关系不好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学习成绩不好、自我评价低,可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行为,部分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。
4、青春期抑郁症
患儿除有心理低沉、思维迟滞、理解力和记忆力下降外,还可出现反社会行为,如吸烟、酗酒、吸毒、犯罪、自杀等。
让孩子远离抑郁
家庭应该是孩子娱乐放松、宣泄减压、调适心理的“心灵港湾”,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,是让孩子远离抑郁最好的医生。
1、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
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。
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,尊重孩子,顺畅地和孩子沟通,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、融洽、温馨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。
2、学习教育要有度
父母应适量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,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。
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,不要过度纵容孩子或是太过苛求,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。
3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
父母自己应真诚待人,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,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,多组织孩子间情感交流活动,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乐观宽容的性格,享受友情的温暖。
4、完善人格,培养抗压能力
父母应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,并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。
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,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,如参加运动、游戏、聊天等等。
5、及时给予引导与治疗
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症状,这时父母要给予孩子适时的积极暗示,教导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,纠正认识上的偏差。
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,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,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。
教导孩子学会适当的发泄,比如:倾诉、哭泣、写日记、运动等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,使心情平静。
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,使孩子有方向感,实行目标激励。
若症状明显的忧郁症儿童,应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,予以积极的治疗。
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,在中国仍十分缺失。相比学习,心理和身体健康,才是一个人的根本。